她是辛亥女杰,被称为女界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位女西医,为了自由和尊严,终生未嫁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文:木木(微信公号读史专栏作家)

我们现在讲女权,讲不婚主义,讲女性的独立,讲女性的创业,事实上,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位女性,把这些事都完成了,她就是张竹君。

广州学医

张竹君出身于广州番禹官宦人家,父亲是朝廷三品大员,可是,官家小姐张竹君不喜欢千金小姐那些闺阁事物,偏偏喜欢学医,而且是西医。

原来在张竹君八岁那年,她患上严重的脑病,半身瘫痪,中医名医均束手无策,家人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把她送进西医的医院住院,经过治疗竟痊愈了。

从此,张竹君立志当一名西医。

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很需要勇气的,因为这太离经叛道了。

张竹君学了医,而且从博济医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顺利毕业了,成了中国第一位女西医,而且内外科全通,医术精湛。

广州行医

毕业了,自然是要做一番事业的,虽然是女儿身,张竹君居然有胆子自己开办医院,自任院长。

找了闺蜜徐佩萱(同盟会领袖黄兴的妻子,后改名徐宗汉)做合伙人,张竹君的禔福医院开在广州西关荔枝湾,专为平民治病。

两年后,两人又在珠江南岸的漱珠桥侧开办了南福医院,同样专为平民治病。

中国第一位女西医,中国第一位女院长,张竹君的豪气与胆量,学识与见识,很多男子都不及。

身材高挑的张竹君喜欢穿洋装,每次出门,都坐四个人抬的敝篷椅轿,引得路人驻足侧目而视。

张竹君被看得不好意思,以后出门便顺手带上精装洋书一本,假装在轿上看书,益发显得神情严肃,凛然不可侵犯,事实上轿子上看书,忽上忽下地跳动不已,那里看得下去。

于是“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成为笑谈,并愈传愈广,成了当时广州流行的一句歇后语。

张竹君根本就不在乎,从那时候就看得出来,在张竹君心里,所谓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规则都是瞎扯,她就是要求自由、要做男女平权的运动者、要打破数千年来禁锢妇女的封建枷锁,把不平等的旧思想、恶习惯,彻底扫除。

南洋闻名

这还不算,除了当医生,当院长,张竹君还倡导新学、创办女校、提倡女权、议论时政、著书立说、参加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

张竹君常说:

现在各国强盛的缘故,是在乎努力争求有用的学问,若稍懈怠一点,就难存留,故此中国该当人人专心有用的实学。国是众人合成的,人人该当想尽自己的职分。

我们如今的责任,要紧是把西洋那些好规矩,好学问,慢慢栽下种子,后来就能够发达生长出来。

……

搁现在,这样的女子基本上是要成所谓的剩女的,基本上是不会有人敢追的,但是民国时代的男子们比较勇敢,他们敢追。

其中一位是卢少岐,跟张竹君很有共同语言,两人很是相投,就订了婚。

张竹君还资助卢少岐去日本留学,鼓励他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可惜的是,卢少岐东渡之后,卢家人因看不惯张竹君的举止,与张竹君发生了矛盾,时间一久,婚约无形解除。

另一位就是广西人马君武,他是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精通多国语言。他极其崇拜张竹君,对张主句各种明示暗示表情达意,可惜张竹君都不作理会。

马君武便用法文写了一封求婚信,词藻典雅,情意纯真,张竹君看了感动不已,但还是拒绝了:婚姻问题,暂时不要作考虑,希望马君武多为国家社会尽些力量。

这段轶事,还被胡汉民开玩笑说是“驴马争獐”。

伤心难过的马君武远走南洋,后追随孙中山到了日本。

就算到了异国他乡,他对张竹君依然念念不忘,曾以“马贵公”的笔名,撰写了一篇《女士张竹君传》刊登在《新民丛报》上。

文中,马君武称赞张竹君是“中国之女豪杰”,文末附赠竹君诗二首:

其一为:

沦胥种国悲贞德,破碎山河识令南。

莫怪初逢便倾倒,英雄巾帼古来难。

其二为:

推阐耶仁疗孔疾,娉婷亚魄寄欧魂。

女权波浪兼天涌,独立神州树一军。

上海创业

张竹君的谊母是广东籍外交官伍廷芳的夫人何妙龄女士,何女士热心医疗公益事业,她支持张竹君在上海创办医院。

张竹君在上海创办女子中西医养病院,自任院长,还与李平书合办上海女子中西医学校,这是由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医科学校。

上海医院成立后,张竹君被推举为监院(院长)。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后,张竹君随红十字会深入东北,救护日俄战争中受害的中国人。

张竹君还在上海创办女子兴学保险会,主张女子应通过“求学”、“合群”的方式摆脱男性的压制。

辛亥革命,张竹君(前排右五)与红十字会救护队队员在汉阳十里铺前线

武汉救伤

武昌起义后,张竹君成立了中国赤十字会,组建了“红十字会救伤队”,自任队长,以中外人士结队往武汉救伤为理由,掩护黄兴夫妇抵达武汉,同船到达的有革命同志一百多人,如宋教仁、田桐、李书城,萱野长知等人,都被张竹君安全送到了武汉。

后来,张竹君又用同样的方法,两次救助黄兴脱险。

在电影《辛亥革命》中,有一幕是纷飞的炮火中,一面写有“黄兴到”的大旗引领着士气高涨的革命军向清军阵地冲击,为首的男子,正是黄兴,他的妻子徐宗汉,则穿着一身“赤十字会”的白大褂,在战阵中来回抢救伤员。

这是演绎,也是事实。

武汉革命军与清朝军队的交战中,枪林弹雨,伤亡惨重,张竹君带领救伤队,冒着炮火,深入前线,亲自抬出伤员,日夜抢救:“士兵一见‘红十字’,频送受伤者来,自朝至夕,应接不暇。”

同时,根据国际红十字会公约,红十字人员可以通行交战两方,张竹君与队友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常把清军的部署泄露给革命军,弄得清军十分被动。

好运气并不是一直都在,有还几次,清军的子弹和炮弹就在张竹君的耳边炸响,幸好她没有被击中。

就算是手术中,手被划破,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止,张竹君也坚持继续为伤员治疗。

保卫战结束后,鄂军都督黎元洪授予张竹君“巾帼伟人”匾额。

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授予张竹君“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十字军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忠裔纪念章”,以表彰其功德。

张竹君早年的好友,都在民国政府担任要职,淡泊名利的她却专心致志行医。

张竹君后来的名气大到,据说路遇强盗时,报出张竹君的名号,歹徒都竟然敛容正色,鞠躬而退;她乘船去香港,遭遇海盗劫船,得知她的身份之后,海盗退还财物,叩首而退。

真是盗亦有道啊。

终身未嫁

日本军队进攻上海的战争打响后,年逾半百的张竹君参加了战时救治医务组。

上海沦陷后,张竹君除任教于人和高级助产学校或偶为人治病外,即息影家园,以度晚年。

其实在后来,马君武特意去看望过张竹君。

两人相对无言良久,马君武终于缓缓告诉张竹君,自己成家了,过来跟她告别一声,准备出国去。

张竹君一如既往地淡定,平静地祝福他,并说:“当年我们一群人在广州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勉励着要永远有勇气,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相别时,张竹君说:“我不送你了。”

马君武说:“还是不送的好。”

岁月如云烟,渐行渐远渐无书。

终身大事,似乎一直不在张竹君的考虑范围之内,年纪大了之后,被人问起,她仍然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还没找到适当的对象,如果找到了,我会随时宣布结婚的。”

虽然终身未嫁,但是张竹君很爱孩子,陆续收养了二十几名孤儿抚养成人,后来,她在上海走完了她充满传奇的一生。

当我们一直在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浪费生命中的岔路上跌跌撞撞时,想想张竹君她们这些民国故人,她们怎么就能够做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有用的事情中去,怎么就能够去追求、去实现、去努力、去争取、去奋斗……

至于爱情和婚姻,感情中的独立,从来就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说到底,还是我们现代一切女性,自己给了别人轻视自己、束缚自己、捆绑自己的机会。

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和张竹君们一样去参加革命,枪林弹雨,流血牺牲,去做革命英雄、民族英雄,但是,我们可以做平凡生活中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不再幻想将生命托附给任何人,选择一切可以选择的,承受一切可以承受的,不埋怨,不自责,不气馁。

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

文:木木(微信公号读史专栏作家)

我们现在讲女权,讲不婚主义,讲女性的独立,讲女性的创业,事实上,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位女性,把这些事都完成了,她就是张竹君。

广州学医

张竹君出身于广州番禹官宦人家,父亲是朝廷三品大员,可是,官家小姐张竹君不喜欢千金小姐那些闺阁事物,偏偏喜欢学医,而且是西医。

原来在张竹君八岁那年,她患上严重的脑病,半身瘫痪,中医名医均束手无策,家人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把她送进西医的医院住院,经过治疗竟痊愈了。

从此,张竹君立志当一名西医。

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很需要勇气的,因为这太离经叛道了。

张竹君学了医,而且从博济医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顺利毕业了,成了中国第一位女西医,而且内外科全通,医术精湛。

广州行医

毕业了,自然是要做一番事业的,虽然是女儿身,张竹君居然有胆子自己开办医院,自任院长。

找了闺蜜徐佩萱(同盟会领袖黄兴的妻子,后改名徐宗汉)做合伙人,张竹君的禔福医院开在广州西关荔枝湾,专为平民治病。

两年后,两人又在珠江南岸的漱珠桥侧开办了南福医院,同样专为平民治病。

中国第一位女西医,中国第一位女院长,张竹君的豪气与胆量,学识与见识,很多男子都不及。

身材高挑的张竹君喜欢穿洋装,每次出门,都坐四个人抬的敝篷椅轿,引得路人驻足侧目而视。

张竹君被看得不好意思,以后出门便顺手带上精装洋书一本,假装在轿上看书,益发显得神情严肃,凛然不可侵犯,事实上轿子上看书,忽上忽下地跳动不已,那里看得下去。

于是“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成为笑谈,并愈传愈广,成了当时广州流行的一句歇后语。

张竹君根本就不在乎,从那时候就看得出来,在张竹君心里,所谓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规则都是瞎扯,她就是要求自由、要做男女平权的运动者、要打破数千年来禁锢妇女的封建枷锁,把不平等的旧思想、恶习惯,彻底扫除。

南洋闻名

这还不算,除了当医生,当院长,张竹君还倡导新学、创办女校、提倡女权、议论时政、著书立说、参加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

张竹君常说:

现在各国强盛的缘故,是在乎努力争求有用的学问,若稍懈怠一点,就难存留,故此中国该当人人专心有用的实学。国是众人合成的,人人该当想尽自己的职分。

我们如今的责任,要紧是把西洋那些好规矩,好学问,慢慢栽下种子,后来就能够发达生长出来。

……

搁现在,这样的女子基本上是要成所谓的剩女的,基本上是不会有人敢追的,但是民国时代的男子们比较勇敢,他们敢追。

其中一位是卢少岐,跟张竹君很有共同语言,两人很是相投,就订了婚。

张竹君还资助卢少岐去日本留学,鼓励他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可惜的是,卢少岐东渡之后,卢家人因看不惯张竹君的举止,与张竹君发生了矛盾,时间一久,婚约无形解除。

另一位就是广西人马君武,他是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精通多国语言。他极其崇拜张竹君,对张主句各种明示暗示表情达意,可惜张竹君都不作理会。

马君武便用法文写了一封求婚信,词藻典雅,情意纯真,张竹君看了感动不已,但还是拒绝了:婚姻问题,暂时不要作考虑,希望马君武多为国家社会尽些力量。

这段轶事,还被胡汉民开玩笑说是“驴马争獐”。

伤心难过的马君武远走南洋,后追随孙中山到了日本。

就算到了异国他乡,他对张竹君依然念念不忘,曾以“马贵公”的笔名,撰写了一篇《女士张竹君传》刊登在《新民丛报》上。

文中,马君武称赞张竹君是“中国之女豪杰”,文末附赠竹君诗二首:

其一为:

沦胥种国悲贞德,破碎山河识令南。

莫怪初逢便倾倒,英雄巾帼古来难。

其二为:

推阐耶仁疗孔疾,娉婷亚魄寄欧魂。

女权波浪兼天涌,独立神州树一军。

上海创业

张竹君的谊母是广东籍外交官伍廷芳的夫人何妙龄女士,何女士热心医疗公益事业,她支持张竹君在上海创办医院。

张竹君在上海创办女子中西医养病院,自任院长,还与李平书合办上海女子中西医学校,这是由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医科学校。

上海医院成立后,张竹君被推举为监院(院长)。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后,张竹君随红十字会深入东北,救护日俄战争中受害的中国人。

张竹君还在上海创办女子兴学保险会,主张女子应通过“求学”、“合群”的方式摆脱男性的压制。

辛亥革命,张竹君(前排右五)与红十字会救护队队员在汉阳十里铺前线

武汉救伤

武昌起义后,张竹君成立了中国赤十字会,组建了“红十字会救伤队”,自任队长,以中外人士结队往武汉救伤为理由,掩护黄兴夫妇抵达武汉,同船到达的有革命同志一百多人,如宋教仁、田桐、李书城,萱野长知等人,都被张竹君安全送到了武汉。

后来,张竹君又用同样的方法,两次救助黄兴脱险。

在电影《辛亥革命》中,有一幕是纷飞的炮火中,一面写有“黄兴到”的大旗引领着士气高涨的革命军向清军阵地冲击,为首的男子,正是黄兴,他的妻子徐宗汉,则穿着一身“赤十字会”的白大褂,在战阵中来回抢救伤员。

这是演绎,也是事实。

武汉革命军与清朝军队的交战中,枪林弹雨,伤亡惨重,张竹君带领救伤队,冒着炮火,深入前线,亲自抬出伤员,日夜抢救:“士兵一见‘红十字’,频送受伤者来,自朝至夕,应接不暇。”

同时,根据国际红十字会公约,红十字人员可以通行交战两方,张竹君与队友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常把清军的部署泄露给革命军,弄得清军十分被动。

好运气并不是一直都在,有还几次,清军的子弹和炮弹就在张竹君的耳边炸响,幸好她没有被击中。

就算是手术中,手被划破,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止,张竹君也坚持继续为伤员治疗。

保卫战结束后,鄂军都督黎元洪授予张竹君“巾帼伟人”匾额。

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授予张竹君“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十字军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忠裔纪念章”,以表彰其功德。

张竹君早年的好友,都在民国政府担任要职,淡泊名利的她却专心致志行医。

张竹君后来的名气大到,据说路遇强盗时,报出张竹君的名号,歹徒都竟然敛容正色,鞠躬而退;她乘船去香港,遭遇海盗劫船,得知她的身份之后,海盗退还财物,叩首而退。

真是盗亦有道啊。

终身未嫁

日本军队进攻上海的战争打响后,年逾半百的张竹君参加了战时救治医务组。

上海沦陷后,张竹君除任教于人和高级助产学校或偶为人治病外,即息影家园,以度晚年。

其实在后来,马君武特意去看望过张竹君。

两人相对无言良久,马君武终于缓缓告诉张竹君,自己成家了,过来跟她告别一声,准备出国去。

张竹君一如既往地淡定,平静地祝福他,并说:“当年我们一群人在广州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勉励着要永远有勇气,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相别时,张竹君说:“我不送你了。”

马君武说:“还是不送的好。”

岁月如云烟,渐行渐远渐无书。

终身大事,似乎一直不在张竹君的考虑范围之内,年纪大了之后,被人问起,她仍然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还没找到适当的对象,如果找到了,我会随时宣布结婚的。”

虽然终身未嫁,但是张竹君很爱孩子,陆续收养了二十几名孤儿抚养成人,后来,她在上海走完了她充满传奇的一生。

当我们一直在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浪费生命中的岔路上跌跌撞撞时,想想张竹君她们这些民国故人,她们怎么就能够做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有用的事情中去,怎么就能够去追求、去实现、去努力、去争取、去奋斗……

至于爱情和婚姻,感情中的独立,从来就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说到底,还是我们现代一切女性,自己给了别人轻视自己、束缚自己、捆绑自己的机会。

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和张竹君们一样去参加革命,枪林弹雨,流血牺牲,去做革命英雄、民族英雄,但是,我们可以做平凡生活中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不再幻想将生命托附给任何人,选择一切可以选择的,承受一切可以承受的,不埋怨,不自责,不气馁。

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