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疾控官网通报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其中包括检测阳性率、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在院感染者人数、重症患者数、死亡病例数等数据。
中疾控表示,我国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监测,监测结果表明:

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A.5.2和BF.7,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2022年12月以来,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BQ.1.1.17、4例BQ.1.1、3例BQ.1.2和2例BQ.1.8;

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

详细情况——

感染监测数据

  • 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年12月8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各省份利用已有的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实时掌握核酸检测数据。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份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月9日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1月23日降至最低28万。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逐步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1.5万;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29.2%)达高峰后逐步下降,1月23日降低到5.5%(图1-1)。
图1-1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 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2022年12月以来,部分省份建立居民抗原检测信息收集应用程序(APP),居民可自愿上传抗原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较低,呈现逐渐减少趋势,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下降到2023年1月23日的最低10.5万;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分别为4773和4.5%(图1-2)。
图 1-2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 总体就诊人数结果

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到6.3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7.8%(图2-1)。

图2-1 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人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自2022年12月9日起,监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疗量;12月21日起,增加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 农村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

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至5.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4.6%(图2-2)。

图2-2 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农村发热患者诊疗量为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

  • 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

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至1.2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9.4%(图2-3)。

图2-3 全国城市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城市发热门诊诊疗量含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含社区卫生服务站)。

  • 哨点医院监测结果

2022年12月9日起,在我国已建立的824家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包括国家级哨点医院546家、省级哨点医院278家)和402家国家级网络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显示:2022年9月-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至第51周(12月19日-25日)达到最高60万;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月12日-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3周(1月16日-月22日)已下降至2.0%,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图2-4)。

图2-4 全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数及占比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824家哨点医院)

网络实验室对流感样病例标本同时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检测,从2022年第49周(12月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间达峰值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图2-5)。

图2-5 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402家网络实验室)

住院诊疗情况

  •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

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24.8万人,较峰值减少了84.8%(图3-1)。

图3-1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每日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3.6万,较峰值下降了72.0%(图3-2)。

图3-2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结果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896,较峰值下降79.0%(图3-3)。

图3-3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

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我国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监测,2022年12月后在每个省份选择部分哨点医院开展门(急)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部分特殊人群病毒变异监测。同时开展陆路、水路和空港口岸入境人员病毒变异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A.5.2和BF.7,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 总体情况

2022年9月26日-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存在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8%)和BF.7(23.4%),BA.2.76等13个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1.3%之间,54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图4-1)。

图4-1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变化趋势图。说明:1.采样日期: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1月20日;2.图中标记的数字分别为BA.5.2和BF.7进化分支有效基因组序列数量。3.“其它”指全国范围Omicron变异株构成比小于0.1%的进化分支。

  • 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016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24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2%)和BF.7(28.3%)(表4-1)。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BQ.1.1.17、4例BQ.1.1、3例BQ.1.2和2例BQ.1.8。

  • 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

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图4-2)。
图4-2 各省份新冠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说明:1.采样时间: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20日。2.图中标记的数字分别为BA.5.2和BF.7进化分支有效基因组序列数量。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2020年12月15日全国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后,接种速度明显加快,5天完成1亿剂次接种,单日最高接种2474万剂次。我国积极稳妥推进接种工作,截至2023年1月20日,累计完成接种34.88亿剂次(图5-1)。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2.9%和90.5%(图5-2)。

图5-1 分月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剂次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图5-2 分月全人群中第一剂次接种、基础免疫全程接种覆盖率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根据近期开展的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92%(图5-3)。

图5-3基于摸底人口数的60岁以上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1.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人群,分母为近期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数。

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

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报告指出,监测结果表明,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A.5.2和BF.7,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XBB和BQ.1毒株

上半年流行可能性比较小

今年春天,在其他国家流行的XBB和BQ.1毒株是否会在我国流行,引发又一次的感染高峰?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1月25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出入境政策的放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感染BQ.1、XBB毒株的本土病例,但是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出现这两种毒株流行的可能性比较小。

1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中国新闻周刊》的访谈中提到,在美国XBB的一个分支XBB1.5已成为流行占比不断增大的毒株。XBB.1.5有着明显的免疫逃逸,几乎相当于一个全新病毒。与此同时,BQ.1毒株也在很多国家流行。

“我们国内大部分人是在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感染的,这次感染之后产生的抗体至少能够保护三四个月以上,大部分人可以保护半年以上,到今年的三四月份,大部分人应该都还在免疫保护期内。”李侗曾指出,目前对于BQ.1和XBB的研究表明,虽然它们的免疫逃逸能力较强,但我们目前感染的BA.5等毒株对于这两种毒株仍然是有一定保护作用的。

1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当前BQ.1和XBB尚未像BA5.2和BF7一样在我国展现出传播优势,预计BQ.1和XBB传播占比会逐渐升高,但不会单独引起新一轮疫情升高。预防BQ.1、XBB和预防其他变异株一样,我们要加强病毒变异和疾病严重性等情况的监测,保护好高危人群,倡导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对于这两种毒株,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忧。”李侗曾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经历过感染,大家对于防护也有了很多经验。目前我们仍然应该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这些好的卫生习惯要继续保持下去。”

XBB和BQ.1毒株上半年流行可能性比较小

原标题:死亡率高达80%!

“阳康”后过年,千万警惕这种病→

新春佳节,亲朋好友相聚难免吃吃喝喝、心情也格外兴奋。节前的操劳、作息不规律、饮食多油腻、情绪上的波动,再加上很多人感染新冠后刚刚康复,有引发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医生提醒,当“阳康”遇上“过年”,还需要多留意自己身体状况的变化。

1、“阳康”后过节,为什么要警惕心肌炎?
心肌炎多发生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的1-2周,心肌炎发生的滞后性、发病群体多是平时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加上这段时间大家忙于过年,所以病初起时容易被忽视。
心肌炎是新冠感染后相对罕见的并发症,但在疾病初期症状常不典型,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适宜治疗,有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目前认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新冠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导致细胞损伤;

  • 由新冠病毒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风暴可导致心肌损伤;

  • 新冠病毒还可以损伤冠脉内皮细胞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损伤。

另外,病毒侵犯其他脏器导致的严重低氧等全身情况可影响心血管系统。其中,暴发性心肌炎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一旦发生,死亡率可高达80%
2、出现了哪些症状表现,要引起重视?
  • 一般心肌炎发病前会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主要包括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腹泻等首发症状。

  • 在感染后的数天或1-3周,如果出现胸闷、心跳过快或心律失常、呼吸困难、极度乏力等症状应引起重视。如休息观察后无明显缓解或症状较重,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排查。

  • 部分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甚至可能出现皮肤湿冷、发绀、难以平卧,甚至意识障碍乃至猝死。

3、如何降低心肌炎和其他心脏并发症的风险?
心肌炎也分轻重,大多数心肌炎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经治疗和休息后能自行缓解。新冠引发心肌炎导致死亡的确实存在,但我们也不需过度焦虑和恐慌,关键是保证康复期间的休息,认识心肌炎的常见表现,及早发现和治疗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它的风险。
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医生曾振宇建议,阳康后约三个星期不要剧烈运动、少做体力活,避免劳累。少喝刺激性饮料,酒、咖啡、茶对心脏都有负担,要少饮用或不饮为宜。另外要充分休息,少熬夜,可适当活动,同时积极预防呼吸道和肠道感染。适量补充维生素、蛋白质,注意低盐低脂饮食。
4、中医代茶饮,辅助调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医生刘红旭介绍,中医认为,人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疫气侵犯肺卫,有碍肺之宣肃,可影响心的主血功能。中医针对感染新冠后出现胸痹(冠心病)、心悸(心律失常)、不寐(失眠)以及心衰(心力衰竭)的症状,也给出了一些调理的方法,以下是三个基本茶方:
(1)临床症状:心悸烦躁,可有发热、口干口渴、咽干咽痛、溲赤、便秘、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象细数或(和)促、疾、代、涩、弦等。
茶方:酸枣仁(碎)、淡竹叶、生甘草,沏水代茶饮。
(2)临床症状:心悸心烦,乏力倦怠、口干咽痛,自汗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等。
茶方:生黄芪、西洋参、川石斛(寸麦冬),沏水代茶饮。
(3)临床症状:心悸气短,低热或不热,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唇甲色淡,舌质色淡,舌苔薄白或少苔,脉弱或结或代。
茶方:生甘草、寸麦冬、大红枣,沏水代茶饮。

(来源:中疾控官网、健康时报、经济参考报)

责编:孟 妹 校对:冯雯君

制作:张 巘 图编:张大伟

审读:朱建华 监制:浦泓毅 签发:林艳兴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