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八下考点总结,八年级下学期经典常谈重点知识归纳
经典常谈八下考点总结,八年级下学期经典常谈重点知识归纳《经典常谈》作为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重要名著导读篇目,是朱自清先生专为中学生撰写的传统文化启蒙读物。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梳理八年级下学期《经典常谈》的核心考点,包含著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经典常谈八下考点总结,八年级下学期经典常谈重点知识归纳
《经典常谈》作为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重要名著导读篇目,是朱自清先生专为中学生撰写的传统文化启蒙读物。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梳理八年级下学期《经典常谈》的核心考点,包含著作背景与作者简介;十三篇核心内容提要;重点篇章深度解析;常见考点题型示例;高频考点归纳;备考策略与记忆技巧,帮助学生高效掌握这部"国学入门钥匙"的应试要点。
一、著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经典常谈》完成于1942年抗战时期,是朱自清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专为中学生编写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当时正值"整理国故"运动盛行,作者旨在通过通俗化的表达,帮助青少年系统了解中国经典文献。
作者概况: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其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被广泛传颂。作为清华大学教授,他将深厚的学术积淀转化为平易近人的文字,体现了"大家小书"的写作特色。
二、十三篇核心内容提要
全书结构:涵盖《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13部经典,按"文字-历史-哲学-文学"的逻辑展开:
- 文字学基础:第1-2篇讲解汉字起源与演变
- 历史文化经典:第3-6篇介绍《尚书》《春秋》等史书
- 哲学思想典籍:第7-10篇解析诸子百家学说
- 文学艺术经典:第11-13篇探讨《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
关键记忆点:特别注意《说文解字》中"六书"理论、《诗经》"六义"分类、《战国策》"纵横家"特点等高频考点。
三、重点篇章深度解析
1.《说文解字》篇:
- 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字典
- 许慎提出的"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甲骨文发现对文字学研究的影响
2.《诗经》篇:
- "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分标准
-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典型例句
-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评价内涵
3.《战国策》篇:
- 纵横家"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的外交策略
- 文章"辩丽横肆"的语言风格特点
- 《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名篇的论证艺术
四、常见考点题型示例
填空题:
"《说文解字》中把汉字构造方法归纳为__种,其中'日''月'属于__造字法。"(答案:六;象形)
选择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诗经》'六义':
A.风 B.赋 C.雅 D.颂(答案:B)
简答题:
简述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介绍《周易》的主要角度。(参考答案:从占卜起源、阴阳哲学、卦象符号系统三方面展开)
五、高频考点归纳
考点类别 | 具体内容 | 出现频率 |
---|---|---|
著作常识 | 作者身份、成书时间、写作目的 | ★★★★ |
经典对应 | 各篇章介绍的典籍名称及特点 | ★★★★★ |
专业术语 | "六书""六义""四始"等概念解释 | ★★★★ |
文学常识 | 重要典籍的编者、成书过程、历史地位 | ★★★ |
六、备考策略与记忆技巧
1. 思维导图记忆法:将13篇内容按"文字-历史-哲学-文学"四大板块建立知识框架,每篇提炼3-5个关键词。
2. 对比记忆法:注意区分易混概念,如: - 《尚书》与《春秋》的记史方式差异 - 儒家"仁政"与墨家"兼爱"的思想区别
3. 真题训练法:重点练习近三年各地中考涉及《经典常谈》的真题,注意"作家作品匹配""名词解释"等题型。
特别提醒:新版教材特别强调《经典常谈》的"当代阅读价值",备考时要准备相关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思路。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问:《经典常谈》与一般学术著作有何不同?
答:本书采用白话文写作,语言通俗生动,去除了传统学术研究的繁琐考证,更侧重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
问:考试中最常出现的篇章有哪些?
答:统计显示,《说文解字》《诗经》《战国策》三篇出现频率最高,约占考题总量的60%,然后接下来为《尚书》《史记》等历史类篇章。
问:如何快速掌握本书涉及的众多典籍?
答:建议采用"三个一"记忆法:每部典籍记住1个最显著特点、1个代表人物、1篇代表作品。例如《楚辞》特点是"浪漫主义",代表屈原,名篇《离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