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流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流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地质灾害治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工作。我国作为地质灾害多发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治理流程。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介绍地质灾害治理的七个关键环节,包含灾害识别
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流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地质灾害治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工作。我国作为地质灾害多发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治理流程。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介绍地质灾害治理的七个关键环节,包含灾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应急抢险处置;勘察设计与方案制定;工程治理实施;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治理效果评估;7. 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并分析不同灾害类型的治理特点。
一、灾害识别与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治理的首要环节是准确识别灾害类型及潜在风险。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专业技术人员需通过遥感解译、现场调查等手段,明确灾害体的规模、成因机制及危害范围。
风险评估阶段要重点分析三个方面:一是灾害发生的概率,二是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三是对人员安全的威胁程度。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需按照"风险等级=危险性×易损性"的模型进行定量评估,为后续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应急抢险处置
对于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地质灾害,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在一开始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戒线,随后实施人员转移安置。应急工程措施包括:在滑坡体前缘堆载反压、开挖截排水沟、坡面覆盖防渗布等。
2013年甘肃岷县地震后,国土资源部建立的"三查"制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已成为应急防控的标准化流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抢险过程中必须遵循"先保人、后保物"的原则,确保救援人员自身安全。
三、勘察设计与方案制定
详细勘察是治理方案设计的基础。通过地质钻探、物探、室内试验等手段,查明灾害体的地质结构、水文条件和变形特征。勘察深度通常要求达到稳定地层以下3-5米,关键部位应布置监测仪器。
方案设计需遵循"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例如对滑坡治理可采用"上部减载+前缘支挡+排水系统"的组合措施;泥石流治理则侧重"拦挡坝+排导槽+生物工程"的立体防护体系。重要工程还需进行多方案比选和专家论证。
四、工程治理实施
施工阶段要严格按设计方案执行,重点把控四个环节:①抗滑桩等支挡结构的成孔质量和混凝土强度;②排水系统工程的位置和高程;③生态防护工程的植被成活率;④隐蔽工程的验收记录。
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为例,采取了"抗滑桩+格构锚杆+截排水"的综合措施,累计施工抗滑桩12万余根,有效保障了库岸稳定。施工期间需建立日报制度和监理巡查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工程完工后需建立长期监测系统,包括:地表位移GPS监测、深部位移测斜仪、地下水位监测、雨量监测等。目前全国已建成2.6万余处专业监测点,逐步实现"人防+技防"的转变。
预警阈值设定要考虑地质条件和工程特性。如陕西延安黄土滑坡的日均位移超过5mm即触发黄色预警。部分重点区域还应用了InSAR遥感监测技术,监测精度可达毫米级。
六、治理效果评估
治理工程验收后,需进行至少1个水文年的效果观测。评估指标包括:灾害体稳定系数(要求≥1.25)、地表变形量(年变位≤10mm)、排水系统畅通度等。2018年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规范》对此有详细规定。
对特大型治理项目还应开展后评价工作,如深圳光明新区滑坡治理后,通过三维数值模拟验证了支挡结构的有效性,并为类似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地质灾害治理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治理周期因灾害规模和复杂程度而异。小型滑坡治理通常需要3-6个月,大型泥石流沟治理可能持续1-2年。应急抢险阶段应在24小时内完成人员转移,7天内完成初步处置。
治理费用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主要取决于灾害规模(方量)、治理难度(坡度、水文条件)、工程措施类型(支挡、排水等)和施工条件(交通、场地)。据统计,国内滑坡治理单价通常在200-500元/立方米。
普通民众如何参与地质灾害防治?
可通过以下方式参与:①关注当地发布的地灾预警;②及时报告发现的裂缝、渗水等异常现象;③配合政府组织的应急演练;④不擅自在危险区域进行开挖作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