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考点解析,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考点解析,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常选篇目。针对考试中常见的考点,我们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包括诗歌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
登飞来峰考点解析,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常选篇目。针对考试中常见的考点,我们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包括诗歌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重点字词句解析;艺术手法鉴赏;哲理内涵解读;考试常见题型;拓展对比阅读;7. 常见问题解答,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这首诗的应试要点。
一、诗歌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30岁的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返京途中登临绍兴城外飞来峰,写下了这首充满抱负的七言绝句。诗歌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壮阔景象,抒发了作者年轻时期"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胸襟和改革决心。
考点提示:创作时间(皇祐二年)、地点(绍兴飞来峰)、诗人年龄(30岁)是填空题高频考点;诗歌反映的青年王安石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常作为简答题考查重点。
二、重点字词句解析
1. 飞来山上千寻塔:"寻"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此处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塔高。"千寻"非实数,考试中需注意识别这种修辞用法。
2. 闻说鸡鸣见日升:暗用《史记·天官书》"鸡鸣而日出"典故,既写实景又暗喻政治曙光,是炼字题常考点。"闻说"二字表明是听闻之景,为下文"自缘"埋下伏笔。
3. 不畏浮云遮望眼:"浮云"既指实际云霭,又喻指奸佞小人(源自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需注意其双关意义。该句现已成为表达坚定信念的经典名句。
4. 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缘"(因为)与"不畏"构成因果关系,是理解全诗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考试中常要求分析这两句的哲理含义。
三、艺术手法鉴赏
1. 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登高所见(塔、日),后两句虚写胸中所感(不畏、自缘),虚实相生提升诗意境界,这是古诗鉴赏题的常见得分点。
2. 象征手法:"浮云"象征阻碍变法的保守势力,"最高层"象征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分析象征意义是高频考题。
3. 以小见大:通过登高这一日常小事,阐发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体现了宋诗"理趣"的特点,常与苏轼《题西林壁》对比考查。
4. 结构精巧:前两句铺垫蓄势,后两句陡然升华,起承转合自然流畅,这种结构特点可能出现在诗歌鉴赏的炼字题中。
四、哲理内涵解读
诗歌揭示了两层哲理关系:一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认识论原理,常被引申为掌握科学方法才能认清事物本质;二是"境界决定格局"的人生哲理,表明只有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才能不受表象迷惑。
考试应用:2022年北京中考曾要求结合诗句谈"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2021年江苏模拟考出过"这首诗对现代青年有何启示"的开放题。
五、考试常见题型
1. 默写题:重点考查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注意"遮"不能写成"挡","自缘"不能写成"只缘"。
2. 选择题:常见错误选项包括:将创作时间误为贬官时期;把"千寻"理解为实数;混淆"浮云"与李白诗中的情感色彩差异。
3. 赏析题:高频设问角度:分析"浮云"的象征意义;赏析"不畏"与"自缘"的逻辑关系;比较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
4. 拓展题:可能要求列举其他包含哲理的诗句(如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或结合自身经历谈理解。
六、拓展对比阅读
1. 与《题西林壁》对比:苏轼侧重"当局者迷"的认识局限,王安石强调"登高望远"的认知优势,二者构成互补关系。
2. 与《望岳》对比:杜甫"会当凌绝顶"体现盛唐气象,王安石诗句更具理性思考,反映宋诗特色。
3. 与现代运用:诗句被广泛用于激励文章,如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登时代之峰》就巧妙化用了本诗意象。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能成为千古名句?
这句诗将生活现象升华为人生哲理,用意象化语言表达了突破局限的积极态度。其成功在于:①双关手法使诗意多层;②"不畏"彰显主体精神;③句式铿锵有力易于传诵。
考试中如何区分"浮云"的实指与象征意义?
实指:结合前文"见日升",确指山间云雾;象征:需联系王安石改革家身份,暗指阻碍变法的势力。答题时应根据具体问题决定侧重哪方面,通常哲理类题目更重象征义。
如何记忆这首诗的文学常识?
重点记忆"皇祐二年30岁""七言绝句""绍兴飞来峰"三个关键信息,可联想"30岁登上人生高峰"来帮助记忆。注意与王安石其他作品(如《泊船瓜洲》)的创作时期区分。
标签: 登飞来峰考点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考语文古诗不畏浮云遮望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