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耿峰课题组研究内容及学术贡献
郑耿峰课题组研究内容及学术贡献郑耿峰教授作为国内材料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其课题组在能源催化与纳米材料方向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我们这篇文章将从课题组核心研究方向、代表性成果、学术影响力、人才培养模式等六个维度系统梳理该团队的研究特色。一、
郑耿峰课题组研究内容及学术贡献
郑耿峰教授作为国内材料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其课题组在能源催化与纳米材料方向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我们这篇文章将从课题组核心研究方向、代表性成果、学术影响力、人才培养模式等六个维度系统梳理该团队的研究特色。
一、课题组概况与研究定位
郑耿峰课题组依托复旦大学化学系,聚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前沿基础研究。团队以"精准调控材料表界面化学"为核心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光电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还原、氮气还原等关键反应的新型催化剂设计。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从原子尺度理解催化机理到宏观器件集成的完整研究体系。
课题组实验室配备有全套材料表征平台(原位XPS、同步辐射等)和催化性能测试系统,并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等国际顶尖机构保持长期合作。这种"基础研究-机理探索-器件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使其在清洁能源领域形成鲜明特色。
二、代表性研究方向与突破
1. 单原子催化剂工程:创新性发展"空位锚定法",实现过渡金属单原子在二维材料上的超高密度负载(Nat. Commun. 2021),突破传统催化剂的活性限制
2. 光电催化水分解:设计具有梯度能带的硒化镉/氮化碳异质结(JACS 2022),将可见光分解水制氢效率提升至12.3%,刷新当时同类材料纪录
3. CO₂转化技术:开发铜基双功能催化剂体系(Angew. Chem. 2023),在工业级电流密度下实现90%以上的C₂+产物选择性
团队近五年在Nature子刊、JACS等顶刊发表论文60余篇,6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相关技术获中美发明专利授权12项。
三、学术影响力与行业贡献
郑耿峰教授担任《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编委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19-2023)。课题组研究成果被《自然-能源》专文评述为"界面工程典范",开发的锌空气电池催化剂已实现技术转化。
团队主导制定的《光电催化材料性能测试标准》被全国材料与器件科学家联盟采纳为行业规范。与宁德时代、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加速了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四、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课题组实行"导师-博士后-研究生"三级指导体系,培养的博士生中有3人获"王大珩光学奖"等国家级奖项。独特的"周五学术沙龙"制度促进跨学科交流,每周邀请领域专家开展专题研讨。
团队现有研究人员26人,包括国家杰青1人、青年千人2人,形成老中青搭配的合理梯队。实验室实行完全开放共享机制,与8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项目。
五、科研项目与合作网络
目前在研项目包括: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专项(首席科学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 上海市科委"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
国际合作方面,参与中德合作研究计划"人工光合作用",与东京大学、剑桥大学等建立定期人员互访机制。
六、常见问题解答
课题组招生有哪些专业背景要求?
欢迎材料、化学、物理等专业学生报考,特别鼓励具有第一性原理计算或同步辐射表征经验者申请。团队提供系统的科研训练,不设专业背景硬性限制。
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
开发的新型催化剂可应用于:①工业电解水制氢设备 ②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③新型化学电池体系。部分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
课题组学术氛围有何特点?
倡导"探索性失败"文化,鼓励高风险创新研究,实行透明的数据共享制度,实验室设备使用率达95%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