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方案 | 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路径
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方案 | 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路径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放管服"改革深化,自然资源部门正在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方案 | 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路径
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放管服"改革深化,自然资源部门正在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介绍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建设背景与政策要求;总体框架与技术路线;三大平台建设重点;六项关键技术应用;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典型应用场景;7. 常见问题解答,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一、建设背景与政策要求
2019年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的建设目标。2021年《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建成覆盖调查监测、确权登记等全业务的信息化体系。
当前自然资源管理面临数据孤岛明显、系统重复建设、业务协同不足等问题。信息化建设要求包括:实现部省系统互联互通;构建三维立体"一张图";推进AI、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这些要求直接指导了总体方案的制定。
二、总体框架与技术路线
采用"四横四纵"总体架构: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构成横向体系;标准规范、安全保障、运维管理、制度机制构成纵向保障。
核心技术路线包括:基于云计算的弹性基础设施;时空大数据管理技术;微服务架构的应用支撑;"最多跑一次"的业务流程再造;国产密码应用安全体系。这种架构可支撑300+个业务系统协同运行,日均处理业务量超100万件。
三、三大平台建设重点
1.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土地、矿产等8大类数据,建立覆盖全国、动态更新的三维立体"一张图",已汇聚数据超200TB。
2. 政务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覆盖用地审批等16项核心业务的"一网通办"系统,实现审批提速60%以上。
3. 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天地图"地理信息服务、不动产登记网上办理等便民应用,年服务人次超10亿。
四、六项关键技术应用
1. 遥感AI解译:实现土地利用变化自动检测,精度达90%以上
2. 区块链存证:应用于不动产登记,累计上链数据超1亿条
3. 三维建模: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支持规划方案比选
4. 物联网监测:部署地质灾害监测设备10万余个
5. 大数据分析:支撑资源承载力评价等决策分析
6. 数字孪生:试点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和矿山
五、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实施阶段:
1. 试点建设期(1-2年):选择10个省份先行先试
2. 全面推进期(3-4年):完成部省系统对接
3. 深化应用期(5年):实现智能化应用突破
保障机制:
• 成立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
• 建立总师负责制的技术团队
• 设立专项资金(年均投入超20亿元)
• 制定32项技术标准规范
六、典型应用场景
1. 智能审批:用地审批从30天缩短至10天
2. 动态监测:实现耕地变化季度更新
3. 灾害预警:地质灾害预警准确率提升40%
4. 矿政管理:建立全国矿山电子档案库
5. 空间规划:支撑"三区三线"矢量落图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自然资源信息化与智慧城市有什么关系?
自然资源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提供空间基准、地理信息等核心数据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中60%以上的数据与自然资源相关,两者通过CIM平台实现深度融合。
地方如何对接国家平台?
需按照《自然资源数据共享服务标准》进行系统改造,主要对接方式包括:通过政务外网调用部级服务接口;采用相同的数据分类编码;建立数据双向更新机制。
中小城市资金有限如何推进?
可采用"省级统建、市县应用"模式,重点选择2-3个急需业务先行建设。推荐使用开源GIS软件和云服务降低成本,优先解决不动产登记等民生需求。
标签: 自然资源信息化数字国土智慧自然资源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自然资源大数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