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权课题组研究方向与学术贡献
胡浩权课题组研究方向与学术贡献胡浩权教授是我国能源化工与环境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其课题组在煤炭清洁利用、生物质能转化及环境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我们这篇文章将全面介绍该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学术贡献、科研平台及人才培养情况,为
胡浩权课题组研究方向与学术贡献
胡浩权教授是我国能源化工与环境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其课题组在煤炭清洁利用、生物质能转化及环境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我们这篇文章将全面介绍该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学术贡献、科研平台及人才培养情况,为关注能源化工领域发展的你们提供系统参考。
一、课题组带头人简介
胡浩权教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能源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1987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德国马普学会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学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重要奖项,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煤炭清洁转化技术:开发新型煤热解-气化集成工艺,研究煤中有机质的定向转化机理,重点突破焦油质量控制、半焦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难题。
2.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建立生物质分级热解多联产技术体系,探究生物油提质改性与高值化利用途径,开发生物炭土壤改良与环境修复应用。
3. 环境催化材料:设计制备过渡金属修饰的多孔碳基催化剂,研究VOCs低温催化氧化、CO₂资源化转化等环境催化反应机制。
三、代表性科研成果
1. 煤分级转化技术:提出"温和热解-半焦气化"分级转化新思路,在《Applied Energy》《Fuel》等期刊发表系列论文,相关技术已应用于辽宁、内蒙古等地示范工程。
2. 生物质催化热解:开发分子筛修饰金属催化剂体系,实现生物油中酚类化合物选择性超过80%,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
3. 多孔碳材料设计:建立生物质基分级多孔碳的可控制备方法,在二氧化碳捕集和超级电容器领域取得突破,相关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四、科研平台与实验条件
课题组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能源材料化工重点实验室",配备完备的热化学转化研究平台:
• 大型固定床/流化床热解-气化实验系统(最高温度1200℃)
• 在线质谱-气相色谱联用分析系统(Py-GC/MS)
• 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设备
• 固定床催化反应评价装置(配备在线气体分析系统)
五、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课题组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2人,每年招收2-3名博士生。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高校保持长期合作,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联合培养。近五年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科院研究所、能源央企及985高校,多人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励。
六、最新研究动态
2023年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关于生物质衍生碳负载单原子催化剂的最新成果,突破传统催化剂在CO₂加氢反应中的选择性瓶颈。目前正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课题,开发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热化学转化技术。
七、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联系胡浩权课题组?
可通过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官网查询胡浩权教授的联系方式,或关注课题组在ResearchGate等学术平台的主页。建议有意向报考研究生的同学提前准备个人简历和研究计划。
课题组对研究生有哪些具体要求?
优先考虑具有化学工程、材料科学或环境工程背景的申请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英语读写能力。在学期间需参与纵向科研项目,鼓励开展交叉创新研究。
课题组有哪些特色培养模式?
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制度,定期组织学术沙龙和论文研讨会。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与产业界合作开展工程实践训练。
标签: 胡浩权课题组煤炭清洁利用生物质能转化环境催化大连理工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