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地点,红军会师的历史意义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地点,红军会师的历史意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的会师是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革命力量的重要整合。这场会师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我们这篇文章将详细解析会师的具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地点,红军会师的历史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的会师是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革命力量的重要整合。这场会师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我们这篇文章将详细解析会师的具体地点、时间、经过及其历史价值,主要内容包括:会师时间与地点考证;两大主力红军行军路线;会师历史背景与决策过程;会师仪式与庆祝活动;会师的军事与政治意义;会师后的战略调整;7. 常见问题解答。
一、会师时间与地点考证
根据中央党史研究室权威记载,红一、四方面军于1935年6月12日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县)达维镇实现首次会师。达维地处夹金山北麓,海拔约2500米,是藏羌少数民族聚居区。会师当日,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与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达维镇木城沟土司官寨附近相遇,次日两军主力在懋功县城正式会合。
值得注意的是,现存历史文献中对会师具体位置的描述存在"达维镇"与"懋功县城"两种说法。经考证,这是指会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头部队在达维相遇(12日),大部队在懋功会合(13日)。现今小金县达维镇建有"红军会师纪念碑"和"会师桥"等纪念设施。
二、两大主力红军行军路线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路线:从江西瑞金出发→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海拔4114米)→达维镇。其中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是长征中最艰苦的行军之一,不少战士因高原反应和严寒牺牲。
红四方面军路线:从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创建川陕根据地→为策应中央红军西进→强渡嘉陵江→攻克茂县→南下懋功。红四方面军提前三个月便派出李先念率部南下接应,为会师做了充分准备。
三、会师历史背景与决策过程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党中央确立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4月29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首次明确提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意图。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接到中央电报后,立即部署接应工作。
6月8日,中央红军攻占天全、芦山,打开了通往懋功的道路。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部攻克懋功,扫清了会师障碍。两军通过无线电保持联络,最终成功实现战略会师。
四、会师仪式与庆祝活动
6月14日,两军在懋功天主教堂举行隆重会师庆祝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与张国焘等四方面军领导出席。会上表演了文艺节目,四方面军向中央红军赠送了大量慰问品,包括:
- 粮食40万斤
- 食盐2000斤
- 衣物1000套
- 羊毛羊皮数百张
懋功会师后,中央红军改称第一方面军,总兵力约2万人;红四方面军约有8万人。两军会师总兵力达10万余人,是长征途中红军实力的巅峰时期。
五、会师的军事与政治意义
军事意义:结束了红一方面军长达8个月、辗转万余里的孤军奋战,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机会;整合后的红军实力大增,为后续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治意义:实现了党中央对全国红军主力的统一指挥;粉碎了国民党"各个击破"的企图;极大鼓舞了全军士气,证明长征战略转移的成功。
邓小平后来评价:"懋功会师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两支主力红军的会合,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新生。"
六、会师后的战略调整
会师后,党中央于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决定集中主力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但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主张,最终导致红军分裂。
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懋功会师既展现了党的团结力量,也暴露出党内路线的深刻分歧。这段历史为后来延安整风运动提供了重要经验教训。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为什么选择在懋功会师?
懋功地处川西北高原,国民党统治相对薄弱;又是连接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便于两军靠拢;当地物产相对丰富,能保障大军补给。
会师时两军着装有何区别?
红一方面军因长途转战,军装破烂,多数穿草鞋;红四方面军服装相对整齐,头戴斗笠,不少战士穿着自制牛皮鞋。
现今有哪些会师纪念设施?
小金县达维镇现存会师桥(原木桥已改建为石桥)、会师纪念碑;懋功会议旧址已辟为纪念馆;北京军事博物馆藏有会师时的军号等文物。
相关文章